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
400-118-2826
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

FDA宣告医药行业软件合规从 “CSV 时代” 迈入 “CSA ”时代

9 月 24 日,FDA 扔出一颗 “行业重磅炸弹”——《产品和质量系统软件 CSA 指南》正式发布,宣告医药行业软件合规从 “CSV 时代” 迈入 “CSA 时代”。这事儿为啥让不少同行直呼 “亢奋”?因为从 2018 年 CSA 概念首次被提及,到如今终版落地,整整 7 年,大家终于等来了一套 “不折腾、抓重点” 的合规方案。

 

原文链接: Computer Software Assurance for Production and Quality System Software;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aff

 

l  先搞懂:CSV 和 CSA,到底差在哪?

以前做 CSV(计算机软件验证),不少企业都有过类似经历:一套简单的 “生产数据记录软件”,明明出问题也不会影响产品安全,却要跟着复杂的全流程测试 —— 写几十页测试用例、反复核对每一个按钮,最后生成厚厚一摞文档,耗时又耗力。

而 CSA(计算机软件保证)的逻辑完全不同:先看 “风险”,再定 “工作量”。就像医生看病,先判断病情轻重,再决定要不要做手术 —— 软件故障可能影响患者安全?就重点验证;只是辅助记录数据?就简化流程。一句话:不做 “无用的验证”,把钱和精力花在刀刃上。

 

l  CSA 落地,企业要做哪 3 件事?

别被 “新指南” 吓住,其实核心就 3 步,通俗讲明白:

1. 给软件 “分个类”:它到底是干嘛的?

先搞清楚你家的软件属于哪类 ——

  • 核心干活的:比如自动控制疫苗生产温度的软件、无人审核就判定药品合格的系统(直接影响安全,重点盯);

  • 打辅助的:比如记录生产数据供领导审核的表格、管理 CAPA 流程的系统(出问题不影响安全,简化管);

  • 不沾边的:比如财务用的会计软件、员工发邮件的系统(完全不用管合规)。

举个例子:同样是 ERP 系统,自动补物料但有人检查,就是 “辅助”;自动补物料还没人检查直接用,就是 “核心”—— 分类对了,后面就不跑偏。

2. 给风险 “评个级”:出问题会咋样?

分类后,再评风险:

  • 高风险:软件坏了→产品不安全(比如自动生成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的系统,写错一步可能害了患者);

  • 非高风险:软件坏了→顶多麻烦点,但不影响安全(比如统计不合格品数量的表格,算错了能及时改)。

高风险的软件,就用严谨的 “脚本测试”(每一步都写清楚,反复测);非高风险的,用灵活的 “探索性测试”(测试员根据经验找问题,不用写复杂用例)—— 甚至可以直接用供应商的验证结果,不用自己从零开始测。

3. 记录 “抓重点”:别再堆纸质文档了

以前做 CSV,大家总怕 “证据不够”,堆一堆纸质文档。现在 CSA 明确说:不用搞形式主义,记录只要包含 4 件事就行 ——

  • 软件是干嘛的(预期用途);

  • 风险有多高(分析结果);

  • 测了啥、结果咋样(测试记录);

  • 能不能用(结论)。

更友好的是:优先用数字记录!比如系统日志、自动生成的测试报告,不用再手动填 Excel、打印装订 —— 既环保又省时间。

 

l  最后说句实在话:CSA 不是 “放松要求”,是 “聪明合规”

很多人担心:简化流程会不会导致合规漏洞?其实恰恰相反 —— 以前大家把精力花在无意义的测试上,反而可能忽略了高风险软件的关键问题;现在聚焦风险,反而能把核心环节盯得更紧。

对医药企业来说,CSA 不仅是 “合规新规则”,更是 “数字化助推器”—— 以后用云计算、自动化系统、敏捷开发,不用再担心 “技术先进了,合规跟不上”。毕竟,FDA 的初衷很明确:合规不是目的,保证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才是

2026 年 2 月,新的 21 CFR Part 820 法规就生效了,留给企业调整的时间不多。与其等最后突击,不如现在就开始梳理软件、评估风险 —— 毕竟,聪明的合规,才是最省钱的合规。

 

l  微珂观点

FDA CSA 指南的落地,不是医药行业合规的 “新负担”,而是 “优化升级”:它用 “基于风险” 的逻辑,破解了 CSV 时代 “一刀切” 的痛点,既帮企业降本提效,又聚焦了 “产品安全” 的核心目标。对企业而言,适应 CSA 不是 “要不要做”,而是 “怎么尽早做”—— 毕竟,在数字化浪潮里,合规越灵活,创新越有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