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正式批准了新版 ISO 10993-1 标准,新标准将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发布。作为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估的核心标准,此次更新带来了多项关键变化,将对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前评估和合规策略产生深远影响。
一、核心变化:从分类到术语的全面调整
1. 分类表格重构,简化接触场景界定
沿用多年的表 A.1 被删除,取而代之的是四个聚焦接触类型的表格,清晰划分了医疗器械与人体的接触场景:
完整皮肤接触
完整粘膜接触
破损或受损表面(含皮肤、粘膜)及循环血液以外的内部组织接触
循环血液接触
同时,“externally communicating devices”(外部通信设备)这一分类被移除,分类逻辑更贴近实际临床应用场景。
2. 深度融合风险管理理念
新版标准全面调整内容框架,使其更符合 ISO 14971 的风险管理要求,强调在生物评估过程中全程融入风险识别、分析和控制思维,而非单纯依赖测试数据。
3. 暴露时间计算与生物效应要求升级
暴露时间判定更严格: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(如每天使用 2 小时,持续 40 天)将被归类为 “长期使用”,这意味着相关器械需满足更高的生物效应评估标准。
术语体系更新:“生物终点(biological endpoints)” 改为 “生物效应(biologicaleffects)”,并在附录 B 中明确了新的生物效应评估框架,特别强化了对长期接触器械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考量。
4. 评估终点的增删与调整
移除的终点:物理和 / 或化学信息、材料介导的热原性、降解、生殖和发育毒性。
调整的表述:“植入后的影响” 改为 “组织接触后的局部影响”,以覆盖非植入式器械的评估需求。
保留的核心:化学特征描述虽不再作为独立终点,但明确其对遗传毒性、致癌性等评估的重要性,可通过充分的化学分析减少或省略部分生物测试。
二、对行业的实际影响
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的临床前评估工作:
企业需重新梳理产品分类逻辑,根据新的接触场景和暴露时间定义调整评估方案。
长期使用器械的研发企业需提前布局遗传毒性、致癌性等长期效应的研究,可能增加前期测试成本和周期。
与公告机构或监管部门沟通时,需熟悉新术语和评估框架,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审批延迟。
三、微珂观点
ISO 10993-1:2025 的更新体现了两大核心趋势:一是评估逻辑更贴近临床实际,分类和术语更精准;二是从 “测试驱动” 向 “风险驱动” 转变,强调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和化学特征分析优化评估流程。对医疗器械企业而言,需尽快理解新标准细节,调整产品研发和合规策略,以平衡法规符合性与商业效率,最终保障患者安全与产品创新的良性发展。